選出與就職
編輯
根據《日本國憲法》規定,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議員在參眾兩院議員中提名人選,並召開聯席會議以進行表決,再由天皇進行形式上的任命。該聯席會議的正式名稱為「內閣總理大臣指名選舉」,通稱為「首班指名」。為了避免戰前軍政府的狀況重演,根據《日本國憲法》第66條第2項,內閣總理大臣必須由文民(非武裝人員)擔任;但法條對「文民」沒有明確定義,通常被認為是指未曾在舊日本軍服役、或是不具備現役軍人(現指在自衛隊服役(日語:自衛官))身分者[8]。
內閣總理大臣通過間接選舉產生,即從國會議員中選出,因此多由國會多數黨或是聯合政府成員政黨的黨首出任。特別的是,因為眾議院較具民意代表性,故《日本國憲法》施行以來的內閣總理大臣,均由眾議院議員來出任,這已形成一種憲政慣例。
《日本國憲法》雖然有規定內閣總理大臣的產生程序,卻沒明確規定其任期,但是這不代表其能長期執政,各黨的黨章均對黨首任期有所規定,因而等同間接規範內閣總理大臣的任期;例如從創黨以來長期維持一黨獨大局面的自民黨,就規定黨總裁3年一任,原則上只能連任2次(最多9年)。而且加上國會議員的任期限制,也間接規範內閣總理大臣的擔任時間。自1976年以來,歷屆眾議院均會提前解散。總體來說也沒有任期太長的狀況,反而常出現壓力太大而頻繁更換領導人的問題。
菅義偉在首相提名選舉中投票(2020年9月16日眾議院全體會議)
鳩山由紀夫獲得首相提名後鞠躬(2009年9月16日眾議院全體會議)
安倍晉三被明仁天皇任命為首相(2012年12月26日,皇居)
竹下登就任首相。中央是明仁皇太子的御名玉璽(日語:御名御璽)(因裕仁天皇養病而臨時代行國事),左邊是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簽名。
卸任與解職
編輯
內閣總理大臣的擔任時間與其擔任政黨的黨首時間相同。當所屬執政黨選出新的黨首,新的黨首將會成為新的內閣總理大臣。原內閣總理大臣將會召開最後一次會議然後宣佈內閣總辭。之後國會將會舉行特別會議舉行內閣總理大臣指名選舉,先由眾議院投票,再由參議院投票,若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結果不同,則以眾議院的選舉結果作為最終結果。新的內閣總理大臣當選後,將前往皇居接受天皇任命,天皇會先接受原內閣總理大臣的辭呈,再任命新的內閣總理大臣及其提名的大臣人選。任命後,新的內閣總理大臣將會領導新內閣前往總理大臣官邸合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