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川良心发现,放了小豆子和那个一起死里逃生的士兵,角川举枪自杀,逃亡者开心的笑了,吹起了象征着自由的蒲公英,电影《南京!南京!》终于有了一个明亮的结尾,可是我看完这最后的段落,心中却沉重起来,那份感受超过了之前看到的所有“仿真”的屠杀!
这是一部再现中国人反抗遭遇失败的影片,按陆川话说,他就是要告诉观众,在南京大屠杀中,中国人是有反抗的,所以在他的影片中,一开始就有直接的反抗—巷战!使影片开始就进入了高潮,这种高潮是电影需要的,也是每一个中国观众需要的,因为我们第一次在电影中见到了抵抗中的南京1937。可是,好景不长,第一波战斗我方刚刚的手,却因打扫战场不仔细,放跑了一个装死的鬼子,鬼子迅速发出信号集结队伍,南京大屠杀中最有力度的一次反抗失败。
接下来的反抗基本上就是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的了!先是拉贝气愤的怒斥日本兵(那还是德国人的反抗)、接着是唐先生的委曲求全式的周旋、妓女小江的自我牺牲式的救赎、再是姜老师自杀式的拯救,但是这些无力的抵抗(如果也算是抵抗的话)都是以主人公被杀而告终,看上去,在本片中中国人是丝毫没有生的希望了,希望不在眼前,希望在未来,中国士兵临行前高呼“中国不会亡”,今天中国的强大证明了他们远见,唐先生临行前说“我老婆又怀上了”,那意思是中国人是杀不完的,如今咱十几亿人口,也证明了唐先生的自信是多么的正确!但是,在电影中,我们丝毫看不出我们同胞有生的希望。
可是,电影这玩意儿,讲究一个故事的完整性,尤其像这样悲壮的电影,如果我们在结尾看不到生的希望,那前面所有的屠杀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再现,这种再现如果不为某种主题服务就显得苍白和无意义,所以,出于电影自身的需要,就有了现在这么个结尾,可是这个带有总结性的结尾却如此令人不可思议。
这个结尾的抽象含义就是:只有在日本人良心发现,才能给中国人一点生的机会,只有等到日本人吞枪自尽,中国人才能露出奔向自由的笑脸。
在电影院出来,我说了这种感受,立刻有朋友说我言重了,说那只是个偶然,我保留自己的看法,显然,这样的结尾绝不是偶然所得,四年的打磨,多个部门的审查,精心设计的“角川”的视角,得出这样一个结尾,绝不是偶然。我注意看了陆川在各种访谈中对影片的诠释,其用意一方面是为了宣传者这部影片,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影片不要被误读的愿望,陆川用了很多抽象的理念来表达影片蕴藏着的内涵,可是,影片本身却传达出了和他的创作主旨不一样的信息,我衷心的希望这是导演无心的失误,也立刻来反省我的“误读”,为此,准备再去影院看一遍《南京!南京!》。